山西农业大学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本网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有机旱作有了农机“好拍档”

农民日报(2023年9月19日第7版)

报道如下:

“春天用的是旋播一体机,一个机具可以完成以前需要3个机具协同完成的旋耕、施肥、播种、打药等作业。6月中旬,玉米进入拔节期,用旋播一体机的配套机具中耕机一次作业可以完成除草、追肥、培土、中耕四个任务,把种地的老传统环节也捡回来了。你看,苗齐苗壮、抗旱性好,目前每亩已节约成本120元,预计还可增产40-60公斤左右,真是一套自带技术的农机‘好拍档’。”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节源农机合作社负责人王建堂说。

王建堂口里的农机“好拍档”,是山西农业大学任志强研究团队研发的一套新型农机具——531旋播一体机和配套的531中耕机。“因为机具具有五减三保一增的综合效果,所以就起了这个名字。”任志强说。所谓“五减”是指采用这套机具后,可实现减少用水30%、减少用肥30%、减少用除草剂80%、减少用农机40%、减少用工80%。“三保”是指可实现保证苗全苗齐、保证高产优质、保护耕地。“一增”是指,从节本增效的角度看,每亩玉米可增加经济效益200到300元。

山西是旱作农业占主导的省份。夏朝“休耕制”、汉朝“代田法”等耕作制度传承千年。新中国成立后,“大寨海绵田”“三庄一寨一山一川”等农作模式,写进了中国旱作农业教科书。但是,随着劳动力的老龄化,许多旱作技术环节因为农机具的缺失,粮食作物种植的环节缺省成为一种常态。比如,以前的玉米种植在锄头时代,一直有中耕环节,当时的农谚有“锄头自带三分水”、“锄头地下有肥料”,就是指中耕有利于玉米抗倒伏、减少土地水分蒸发、利于玉米透气吸收肥料。

进入新时代以来,如何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将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大力发展特优高效农业,一直是亟待破解的难题。除了传统技术应用环境不匹配之外,对于山西半干旱地区来讲,大田种植的玉米和高粱两大粮食作物,农业作业主要面临的三个难题,一是春旱出苗难,二是还田秸秆腐烂慢影响出苗,三是机械作业成本高。近年来,任志强团队以农机集成农艺为突破口,创新出有机旱作农机具,有效地破解了三大难题,玉米、高粱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作业简化,实现旋耕、施肥、探墒沟播艺机一体化和中耕除草、追肥培土艺机一体化作业,降低了农民的农机使用成本;同时通过北斗无人驾驶系统达到精准播种及轨迹保存,在玉米拔节前按照轨迹进行机械化中耕除草追肥培土,将垄上土层归于垄沟,提高水肥利用率。

由此,该套农机具“拍档”可实现艺机融合和保护性耕作,很好地解决了大田作物保墒、探墒、聚墒用好天上雨和土中水问题,提高了玉米抗旱出苗和苗期耐旱性,同时很好地将传统旱作技术嫁接到了农机具上,增强了玉米、高粱的抗病、抗倒、耐密性,为玉米延迟收获2至30天,实现机械化粒收的同时将秸秆粉碎覆盖地表保墒提供了技术支撑。

3年来,在山西、河北、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进行示范推广,累计推广3万余亩,降本提质增效明显,深受农民欢迎。

“机具里集成的探墒沟播技术,可以实现旱地出全苗,苗齐苗壮;土地干旱的时候传统种植叶片打卷,这个技术玉米叶片还是展开的,抗旱性好,收获期抗倒伏性强。”长治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牛庆波说。

2023年,山西省将这一组机具集成的“一免五增艺机一体化技术”列为农业主推技术。所谓“一免五增”是指,免深翻旋耕整地,增加秸秆归垄覆盖,增加探墒沟播深度,增加10%种植密度,增加有机菌肥同播,增加中耕追肥培土。

这一套农机具在山西省的推广加速,2023年在永和、高平、长子等18个市县区得到推广应用。

“别的播种机不敢种,担心出不来苗,531旋播一体机不但敢作业,而且出苗全、齐、壮。”临汾市浮山县爱国合作社负责人李爱国今年700亩玉米地采用了这一技术。

“播种1亩地不但可以少2-3个工序,而且可以减少120元左右的成本,对于水浇地则可以节省200多元。”吕梁市孝义市东盘粮农机合作社负责人范忠说。

“今年,6月底到7月底,比较干旱的时候,其他播种机播种的玉米叶片都卷了,用531旋播一体机播种的玉米叶片不卷,叶片不卷就说明这一技术的抗旱性好。”大同市云岗区建国粮食加工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郭建国说。

“这项技术通过农艺农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实现了节本提质增效和绿色可持续生产,是推动有机旱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创新,为产品品牌和技术品牌双引擎驱动有机旱作提供了强力支撑。”山西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处处长王圆荣说。

报道链接:https://szb.farmer.com.cn/2023/20230919/20230919_007/20230919_007_1.htm

太原龙城校区
邮编:03003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81号
太谷校区
邮编:030801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铭贤南路1号
山西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晋ICP备05000473号     晋公网安备14072602000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