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如下:
近日,受冷空气的影响,我省出现雨雪、大风天气,多地出现断崖式降温。气温骤降给正处于拔节孕穗抽穗期的冬小麦中后期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为科学指导防寒抗冻和灾后恢复生产,减轻灾害损失,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研究员张定一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倒伏麦田,切忌采取扶麦、捆把等措施。这类麦田已抽穗,小麦出现倒伏后,应利用植物背地性曲折的特性自行曲折恢复直立。切忌采取扶麦、捆把等措施,以免破坏搅乱其“倒向”,使小麦节间本身背地性曲折特性无法发挥。雨过天晴后可在麦穗上用竹竿分层轻轻挑动抖落秆上的雨水,注意不要打乱其倒向。可采取叶面喷肥2~3次,同时排水降低田间和棵间湿度,尽量减少损失。灌浆期倒伏的,可轻挑抖落雨水,然后叶面喷肥,增强叶片吸收养分和光合作用功能。
二是叶面喷肥,增加穗粒数。这类麦田小麦正处于孕穗期,是决定穗粒数的关键时期。此次剧烈降温,受害麦株茎叶无异常,受害部位多为幼穗,将导致不孕小穗小花数大量增加,表现为“哑巴穗”:幼穗干死在旗叶叶鞘内;白穗:抽出的穗只有穗轴,小穗全部发白枯死;半截穗:抽出的穗仅有部分结实,减产严重。对于这类麦田,选用0.2%~0.3%磷酸二氧钾+硼肥+1%尿素溶液和芸苔素或胺鲜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叶面混合喷洒,提高幼穗抗性,若同时追施孕穗肥,减少不孕小穗小花数量,增加穗粒数。
三是补肥浇水,提高分蘖成穗率,减轻冻害损失。这类麦田主要集中在中部冬麦区,小麦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小麦是自身补偿能力极强的分蘖作物,遭受“倒春寒”的麦田不会将全部分蘖冻死,加强田间管理,当年春季新生分蘖都能够成穗,仍可以获得较好的收成。寒潮过后2~3天,及时调查受冻情况,并分类施肥浇水,氮肥和水分的耦合作用促使小麦小蘖赶大蘖,提高小麦分蘖成穗率,减轻冻害造成的损失。对仅叶片受冻或主茎幼穗冻死率10%以内的麦田,不必施肥;对冻死率10%~30%的麦田,亩施尿素5公斤左右;对冻死率30%~50%的麦田,亩施尿素7~10公斤;对冻死率50%以上的麦田,亩施尿素12~15公斤。还需正常施用拔节孕穗肥。
四是防病治虫。持续多日的雨雪降温叠加,为病虫害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倒伏的麦田通风透光差,更易遭受病虫害的侵袭。应注意监测并及时防治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和红蜘蛛、蚜虫、吸浆虫等,保持植株健壮,提高小麦抵御寒冷能力。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选择对路农药,有针对性开展防治。病虫害防治可与喷施叶面肥合并进行,起到一喷多防的作用。(1)条锈病。可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80克,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50克,或30%醚菌酯悬浮剂50~70毫升,或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5~30毫升,兑水均匀喷雾防治。(2)白粉病、叶锈病。发病初期,可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80克,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5~60克,或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30~40毫升,或250克/升丙环唑乳油35~40毫升,兑水均匀喷雾防治。(3)赤霉病。在小麦抽穗扬花期, 田间小麦抽穗达到10%时,注意当地天气预报,在雨前或雨停间隙露水干后抢时喷药,喷药后遇雨可隔5~7天再喷1次,以提高防治效果。每亩用25%丙环唑乳油40毫升,或25%咪鲜胺乳油50~60毫升,或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50~75毫升,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0克,或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30~50毫升,对水50~60公斤均匀喷雾。施药后8小时内若遇雨,应在晴天补喷1次。喷施时水量要足,施药要均匀,要对准植株上部特别是穗部重点喷药。注意轮换使用不同的药剂,提高防控效果。(4)麦蜘蛛。当33厘米行长小麦上蜘蛛数量达200头或每株6头时,选用阿维菌素(0.4克/亩)或马拉·辛硫磷混剂(12克/亩)兑水25公斤喷雾防治。(5)蚜虫。当田间百穗蚜量达500头以上时,可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20~25毫升,或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2~3克,兑水均匀喷雾防治。(6)吸浆虫。对小麦吸浆虫,做好抽穗期的成虫防治;在孕穗初期,当早上或傍晚手扒麦垄看到1~2头成虫,应及时选用毒死蜱、辛硫磷、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氟·吡虫啉等农药进行防治,重发区间隔3天再用药1次,以确保效果。
报道链接:http://sxshare.sxrbw.com/detail/normal/5251083215864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