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5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刊发校党委书记廖允成撰写的文章——《探索新农科建设与发展路径》。近日,中国教育新闻网、四川农业大学官网等转载发布。
文章针对传统农科办学定位、办学体制机制、科教资源配置、办学空间格局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以校院合署改革为契机,探索新农科建设与发展路径。文章从体制机制创新破题推动新农科建设,为高等农林教育转型和优化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原文如下:
探索新农科建设与发展路径
廖允成
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顺应农村“三产融合”新趋势,走融合发展之路、多元发展之路、协同发展之路,推动农工、农理、农医、农文多维深度融合,是新农科建设的核心任务。在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关键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向全国涉农高校发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伟大号召,这给涉农高校全面推进新农科建设、矢志培育卓越农林人才提出了新使命与新要求。
要完成好这一使命任务,就要从根本上破除传统农科发展中存在的办学定位、办学体制机制、科教资源配置、办学空间格局与农业现代化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探索建立适应新农科建设的体制机制框架。山西农业大学以体制机制创新破题、系统推动新农科建设与改革的做法,具有示范与借鉴意义。
探索研究应用型办学定位,下好新农科转型发展的“先手棋”
办学定位是办好一所高校的根本性前提。“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地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是山西农业大学因时、因事、因势、因境、因地而确定的,有利于统领新农科建设发展的全新办学定位。
坚守农科与区域特色,应对农业转型发展需求。对地方高校来说,转型发展,是一个主动求变的过程,也是一个改革创新的过程。其中,打破科研学术导向下的千校一面、活力不足、实力不强的格局,积极融入地方,在服务中争取发展空间、在贡献中获得发展资源,已成为诸多地方高校新的努力方向。在多样农业立地条件下和特色种质资源基础上,山西农业大学形成了具有黄土高原特色的研究领域。历史地看,坚守农科与区域特色,坚定走好“特”“优”农科发展之路,既是地方农林高校响应“区域转型发展战略需求”的主动作为,也是对国家“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战略的积极响应,更是地方农林高校推动新农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有益探索。
建设“研究应用型”大学,提升新农科发展水平。面对单一行政化教育考核指标与资源分配导向,高校被导向研究型单一方向,同质化问题突出,一些还存在定位不准且与区域转型需求契合度不高的问题。在深入推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定位于高水平“研究应用型”,是山西农业大学的理性选择。
从政策导向看,“双一流”建设计划与“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两份文件配套出台,既强调了推动小部分高校“冲一流”的目标任务导向,同时也把引导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作为高校结构布局调整的重点。其中,后者强调要“提升以应用为驱动的创新能力”,要“适应、融入、引领所服务区域的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瞄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形成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新格局”等。这是对地方高校突破同质低效办学窘境的科学指引,体现了分类指导原则。根据科学研究象限模型对大学的定位分类研究成果,一般把大学分为三类,即第一类是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玻尔式大学,第二类是强调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互动融合的巴斯德式大学(也称为研究-应用型大学),第三类是强调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研究的爱迪生式大学。新制度主义者认为,玻尔式大学和爱迪生式大学分别具有制度性组织、工具性组织特征,而巴斯德式大学则兼具制度性与工具性组织特征,恰是对当下地方大学转型发展路向的制度学解释。
综上,山西农业大学坚守农科特色、坚持服务区域转型发展、定位于高水平“研究应用型”,按“巴斯德式大学”模式办学,顺应了高等教育转型发展趋势,既是对博-硕-本培养体系全、科研创新实力强、社会服务面广的百年农大厚重历史的尊重与理性归位,也可算作地方农林高校践行新农科战略的“先手棋”。
探索校院合署体制机制改革,夯实新农科创新发展的“奠基石”
打通农科教结合的壁垒,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农林高校与农林科研院所融合,强化科教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是推动新农科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山西农业大学通过系统配套改革,构建起学校目标管理、学院(研究所)实体运作、部门协调服务的治理体系,奠定了新农科建设与发展的体制机制基础。
合署改革的学理与实践依据。积极探索农业大学与农科院合署改革,既是对新农科发展现实的回应,也是遵循现代制度理论的理性选择。探索合署改革,可较好解决同区域内校院两种主体在科研和产业创新服务职能重叠、资源配置分散及效率不高的问题;有利于优化科教资源配置、促进主体间长短互补、优势叠加,有利于增强地方农林高校和科研院所外部影响力与竞争力。从改革实践看,我国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合署改革实践,多是对工作性质相近、职能接近部门或机构的整合,实现一套班子、人员共有,统一指挥调度,意在整合资源力量、推进交叉重叠职能合并增效。
目前,山西农业大学的做法是:实行一个党委、一个法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分两个校区办公及多点办学的总体格局,以最大限度地整合科教资源力量。这既是对现代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积极响应,也是凸显农林高校优势特色和优化治理体系的探索过程,体现的是整合优势。此外,充分考虑大学与科研院所两种属性组织所担负社会职能的差异性,对外保留农科院机构职能,其体现的是合署基础上的内部职能分工,是一种稳妥的制度安排与有益探索。
基于合署改革的制度创新。大部制及配套改革探索。在校院合署改革的框架下,考虑重叠职能的整合及工作性质相近原则,探索推行机关大部制改革,将原校、院两个单位共44个职能机构整合为12个大部。与此配套,推动正向激励和反向淘汰结合的动态人才管理激励机制改革,推动职务职级双轨并行的职员制改革,推动双向流动和渐进有序的岗位转评机制改革,推动分类考核机制改革,推动建立绩效优先的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等。
院办校治理模式探索。重点是通过制度性安排,试点实施二级机构法人治理模式。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扩大落实学院办学自主权,共设立教学机构21个、直属科研机构18个。选取10个试点学院推行“院办校”治理改革探索,赋予试点学院法人治理、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人事管理、财务资产等方面充分的自主权,重点是要建强学院、建优学科,充分激发学院在新农科建设中的内生动力、增长潜力与发展活力。
推动教育与科研资源整合,激活新农科内涵发展的“动力源”
学校按照“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要求,推动教育资源与科研资源紧密整合,推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推动行业特色转化为学科专业特色,为全面深化新农科内涵建设赋能增效。
推动“科教融合”,强化新农科育人实践。面向“四新”要求,以学科为统领,推动院所一体、科教融合,以科教资源紧密整合为牵引,实现科研实践资源向实践育人的有效转化。在科教融合基地建设上,按照“学院+基地”模式,在分布于各地市的10个直属研究所,打造符合新农科建设要求的、遍布不同区域的涉农类特色化综合实践育人基地,探索院所共建“分段分管”的科教融合新农科实践育人体系,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投入机制、实践基地管理制度、实践育人各环节质量标准,完善实践实习“双导师”制等,催生现有科研资源与教育资源从外在“物理重构”到内在“化学反应”。在学科专业设置上,积极组织申报或改造一批体现农工、农理、农文、农旅、农商等交叉融合的新农科专业;在人才培养体系上,推动通专结合、专创融合、本研联动;在师资建设上,一批科研人员走上讲台,受聘研究生导师,及时把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过程,把科研新思维、新方法、新成果引入教学实践;在培养效果上,让大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田间科学试验,参与社会服务,在实践中巩固学习成果、提高本领能力、厚植“三农”情怀、培养社会责任。
推动“院所一体”,强化新农科科研创新实践。以促进科教人才资源优势互补、智慧共享为宗旨,整合院所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建设“知识互补、结构优化”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的多类型团队,构建不同层次的科研创新团队,促进不同类型人才有序流转、合理归位、凸显优势,同时把引进创新领军人才作为重点,协同共建新农科科研创新团队。通过校院合署,推动科教融合,促进山西全域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有效集聚,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农业产业创新链条明显延伸拉长,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紧密衔接,支撑区域“特”“优”农业产业的创新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推动“谷城院”一体化发展,营造新农科开放发展的“新生态”
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基地或载体),统筹推进校地、校所、校企创新资源共享与互动,多维度深化科教融合、多模式促进产教融合,不断将协同创新的成果落实到特色农业发展中、渗透到协同创新育人的实践活动中,这是新农科建设与发展的必要的外部生态环境。集聚科教优势资源,构建以山西农谷、大学城和科研院所为主要组分的“谷城院”一体化发展格局,以晋中国家农高区和太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科技创新为牵引,推动谷城院深度融合。具体做法如下:
共建创新平台载体,推动“谷城院”深度互动融合。“谷城院”融合发展的思路,就是要促进山西农谷和省农科院融合发展,促进产学研一体化,为山西现代农业发展打造科技引擎。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科教融合学院、产业研究院、乡村调查研究院、乡村振兴论坛(太谷)、世界乡村复兴大会等跨学科、跨单位的多样化创新载体,实现多维度、多层次系统整体融合,推动山西农大发展规划与山西农谷、晋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太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总体规划多规合一、统筹部署设计,推动创新创业学院等6个学院落地山西农谷办学,推动建设山西有机旱作农业研究院等8大科教融合的创新平台载体,推动谷城院空间地域深度互动融合。
优化产业创新服务,走活“特”“优”农业发展之路。要着眼“三产”融合和“四个”面向,增强产业创新服务意识与提升产业创新服务能力。以“谷城院”一体化发展理念为总牵引,走“特”“优”农业发展之路,校地、校企、校院、院所等多维深度融合与互动关系正在有序形成,以山西农谷获批建设“晋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引擎,其在汇聚政策流、创新流、人才流、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物流方面的集聚效应正在逐步呈现出来,山西农业大学走合署改革之路、走转型发展之路、走开放办学之路的综合改革效应也在凸显出来。因此,继续坚定走好改革发展之路,就必须要对标对表“强农兴农”重大使命,对接国家战略、突出省级战略,促进人才培养链、学科链、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衔接,逐步建立与山西产业规划布局相融相生的空间布局和新农科学科专业结构体系,逐步构建以学校与农谷高科技企业共建的科技成果孵化基地,以分布在各地市的农科研究所的示范基地为基础打造辐射区域“特”“优”产业的示范片区,继续深化“山西十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产业创新技术服务行动等,以点带面、全域发力,充分体现研究应用型转型定位下地方农林高校的新担当与新作为。
总之,要通过“谷城院”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建立区域农业产业创新的“高新区”,开辟教师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的“主战场”,设立师生教学实验实践的“大课堂”,建成农业农村改革、乡村振兴的政策“智库源”。
新农科建设与改革是一个系统复杂工程,需要系统谋划与推进。作为地方农林高校率先以体制机制破题探索新农科建设,仍要坚持系统改革的思维理念,坚持明晰改革方向、明确改革主线与重点,坚持把握好改革时序与节奏,为地方农林高校走好走活新农科改革发展之路提供经验与方案。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https://mp.weixin.qq.com/s/f-TgFRBf2jGbwka-M-uggg
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104/t20210413_510475.html
四川农业大学:https://fgc.sicau.edu.cn/info/1027/14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