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教授,半个月了,菌棒出不了木耳,怎么办?”清晨5点多,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常明昌教授,接到中阳县菇农打来的微信电话。他揉了揉眼睛,打开视频,让菇农带他看看菇棚。“不要紧!木耳正催芽呢。你记得给它通风换气,防止高温高湿。”挂了电话,他把这个菇农遇到的问题转发到木耳栽培的微信群,提醒其他人注意类似情况的发生。
手机在清晨,甚至夜半时分叮当响起,对于常明昌而言是常有的事,基本都是菇农们发来的咨询信息。他的微信里有几十个食用菌栽培群,每个群有上百人,解答了多少问题、发了多少栽培的注意事项,他已经记不清了。“你岁数也不小了,不要再这么拼了,该注意身体了。”当爱人劝他时,他却说:“我觉得和菇农兄弟们在一起,帮助他们解决技术问题,看着他们过上好日子,就浑身充满了干劲儿,也能体现我的人生价值!”
常明昌在地头和群众一起分享香菇丰收的喜悦
就在去年一年,常明昌就先后被授予了“2020年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表彰他将食用菌做成规模化产业,为脱贫攻坚做出了突出贡献。各项荣誉的背后是他立德树人、强农兴农的初心和使命,脱贫攻坚这条路,他一走就是35年。多年来,常明昌始终致力于食用菌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研成果送到田间地头。
潜心研究,为科技扶贫提供技术支撑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科技扶贫是推进产业扶贫的根本支撑。多年来,为了推动科技扶贫,他潜心研究和不懈探索。
记得当初进行出菇试验时,他放下知识分子的“面子”,羞涩地推着小平车,走街串巷收罐头瓶。冬天,在冰冷的水里洗刷收来的罐头瓶,手冻得就像长熟了的花菇。因为没有好的试验条件,就在一块空地上挖了几条地沟,盖上塑料布,这便是最初的菇棚。
他曾连续多日,一天24小时守在潮湿闷热的菇棚里,根据蘑菇生长周期,耐心细致地做着烧火加热、喷水增湿等工作,稍微有点情况就着急上火,满嘴起泡,生怕出现一点闪失,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试验上。以至他爱人曾风趣形象地说,他照看蘑菇比看自己的孩子还精心。
1999年,在贫困县安泽县蹲点扶贫时,他发现这里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林地资源非常适合种植香菇。在常明昌的指导下,过去用来烧火的枝条、木屑、玉米芯、秸秆,成了农民发家致富的“财源”。两年时间,安泽县增收4000多万元,还陆续建了30个大型食用菌生产基地。
近30年来,他先后发表论文216篇,培育了晋灵芝1号和晋猴头96号2个新品种;率领团队完成省食用菌产业相关技术标准19项;他主持完成的7项重大科技成果中,有3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先后在全省40多个县区开展科技扶贫,推广优良品种300多个,并建立了我省最大的香菇、木耳、白灵菇、绣球菌、杏鲍菇、灵芝、猴头、北冬虫夏草基地,社会经济效益达到36亿元以上。
立德树人,为科技扶贫培育实用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这些年来,常明昌始终奔波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为帮助贫困地区夯实脱贫增收产业基础和培育技术人才不懈努力。
作为大学教师,常明昌带过课的大学生就有12000多人,还依托食用菌科研基地培养出了一批大学生成功创业和扶贫的典型,如荣获“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称号的“蘑菇王子”黄超、荣获“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的江利斌等,这些人在科技扶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领头雁”。
2012年,作为学科带头人,在全国率先开创食用菌专业人才本科教育,为进一步推动我省乃至我国食用菌产业培养大量专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2020年3月3日对常明昌来说是特殊的一天,他率领团队申报的“食用菌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终于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首个食用菌本科专业,开创了中国食用菌科学大学教育的先河。
常明昌还十分注重农民技能提升,先后举办食用菌培训400多期,培训农民4万多人次,培养出一批批技术骨干和“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人才,带动3万多户农民脱贫致富。
吕梁山区临县青凉寺乡的郭凯嘉就是常明昌手把手教出来的,“常教授讲课很接地气,常用我们生活中熟知的事来比喻,真正得把课讲到了我们心坎里。我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栽培香菇的能手,我带头管理的11个发菌棚、31个出菇棚栽培出香菇40万袋,产值高达300多万元。这都离不开常教授一路的帮助和支持。”提到常明昌,他充满了感激。
成果转化,为科技扶贫再立新功
“只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样的技术才充满活力。只有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送到农民朋友手中,才能真正体现科研成果的价值。”常明昌一直在破解这道难题,全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用科技的力量助推脱贫攻坚。
2000年,他到福建泉州考察食用菌现代化基地时十分震撼,“人家一个占地4亩的工厂化生产车间,和我省占地120亩、60个大棚的产量和效益相当。”他发现先进的技术能精准控制生长要素,摆脱传统食用菌栽培受到气候条件的束缚,能全年生产。凭着科技工作者的高度责任感,他冒着倾家荡产的危险,拿出全部积蓄,千辛万苦多方筹资一千多万元建成我省第一个现代化的食用菌工厂化基地。先进技术的成功示范,吸引了社会投资,从此我省食用菌产业,从技术到规模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变。
广灵县曾是我省的深度贫困县,从2010年开始,常明昌受聘担任该县食用菌产业总顾问,不计报酬,随叫随到,及时热情地为当地农民朋友解疑释惑、排忧解难。县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但食用菌生产从来没有断线,而且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现在食用菌年产量2万吨,带动5000多户农民脱贫致富,户均年增收上万元,成为“中国食用菌优秀主产基地县”。
2020年他又担任了中阳县食用菌产业总顾问,在省委统战部的帮扶下,建成了年产1600多万袋的山西最大的现代化黑木耳产业基地,创立了黄土高原夏栽木耳新模式,并成功举办了第五届全国木耳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小木耳、大产业”学习研讨会。
近30年来,常明昌和他的团队足迹遍及我省贫困地区,在吕梁、大同、临汾等7市大面积推广食用菌栽培,帮扶了200多家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帮助40多个贫困县的群众致富增收。近3年来,制订完成的“香菇工厂化发菌周年出菇技术规程”在晋城、大同、吕梁、临汾、运城、长治、阳泉7市推广实施,产生经济效益5.78亿元,对推动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