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本网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合署改革一周年】(1)新农大 新气象 新发展——写在山西农业大学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合署改革一周年之际

2019年10月19日,对于原山西农业大学和原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日子。当天,在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81号的原省农科院1号楼会议室,正式宣布了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要决定——山西农业大学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合署改革,两个单位合署后成为一个单位,名称为“山西农业大学”,同时保留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的牌子,一个党委、一套班子。

一所百年学府、一个省级科研院所,两个原本各自为政又都服务于我省农业发展的单位,由此开启了一场整合、壮大、提升的深度改革。这是省委、省政府着眼我省高等教育和农业科研改革发展大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全省高等教育和农业领域的一件大事。

新的山西农业大学诞生,在我省高等教育“三个调整优化”的大背景下,迎来了一次历史性、转折性,充满希望的发展机遇。

合署改革凝聚人心,新农大处处涌动干事创业的澎湃动力

一年来,校院合署改革顺利推进。合署改革的动力之一,来自于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关心关注、全力推动。

合署改革的决定宣布后,改革实施方案的制定便提上议事日程。省委书记楼阳生亲自确定了《山西农业大学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合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主导思想和四梁八柱,省长林武对新农大的改革发展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省政府先后14次专题研究校院合署改革。今年2月6日,省委常委会专题审议了《实施方案》;3月28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实施方案》。

“这些都为我们合署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改革方向。”山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廖允成表示。

改革更大的动力来源于两个单位强烈的发展愿望。廖允成说,省委、省政府做出农大和农科院合署改革的决策,不仅基于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对高质量转型发展背景下人才和技术需求的深刻把握,更是基于对原农大、农科院的现实处境和广大师生员工内心期盼和需要的深刻把握。

合乎规律、顺应民心,以师生利益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让合署改革一呼百应。全校(院)教职员工坚定支持、积极拥护,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上来。“过去一年,我们的工作重心都在改革上,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增动能。”廖允成表示。

在一揽子重大改革措施中,“大部制”“院办校”改革至关重要。合二为一,需要重新整合资源、优化布局,遵循“一类事项归口一个部门,由一套人员负责”的基本思路,新农大将原来两个单位共计40多个正处级职能部门压缩成了12个大部,以提高办事效率。同时,推进学院与研究所整合,组建了21个教学机构、10个直属科研机构和8个农谷研究平台,其中,10个整合学院和18个研究机构还作为改革试点,构建了拥有二级机构的法人治理模式,办学重心下移、权力下放,学校目标管理、部门协调服务、学院实体化运作的治理体系初现雏形。

“‘大部制’和‘院办校’改革,促进了全校干部职工的思想解放,打破了条块分割,打通了政产学研用合作堵点,切实把改革激发的强大活力转化成了干事创业的澎湃动力。”廖允成说,“合署改革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全校上下达成广泛共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自觉服从工作安排,齐心协力共谋发展。”

“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改革农大更有生机,展现出光明的未来和前景。”今年3月,省委书记楼阳生在农大调研时,对于学校在改革中呈现出来的精气神表示了由衷的赞叹。

合署改革瞄准痛点难点,新农大处处呈现新气象新风貌

 改革每推进一步,成效便几乎以几何级数呈现。合署改革一年来,山西农业大学时时处处展现着新气象、新风貌,令人惊喜。

7月9日上午,山西农业大学在太谷校区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入职仪式,全职引进“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朱兴全教授到校工作。8月23日,一场更为隆重的聘任仪式在太原举行,7位院士、1位“长江学者”首批获聘为山西农业大学学术院长,省委书记楼阳生亲自为8位受聘的学术院长颁发了聘书。

合署改革后,该校设立了太原校区,注册地也由原来的晋中市变更为太原市,这一变化与合署改革的人才政策形成叠加优势,增强了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度。一年来,该校陆续引进了86名博士,其中69名毕业于国内“双一流”院校和国外高水平大学。

地理位置劣势改善,进一步促进了开放交流。该校与国家部委、省相关厅局、兄弟单位有了更多交流,今年以来接待、承办的各类行业、全国性大会明显增多,如:举办了有4位院士参加的植物保护学科发展高峰论坛;举办了首届世界乡村复兴大会,数百位来自全国各地及国外的专家学者分别在线上线下参加;朱有勇等多位院士也多次来校指导工作、举办讲座。

合署改革也让新农大的教学、科研水平迅速提升。该校教学科研队伍规模倍增,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倍增,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翻了一番,试验田等土地面积增加了10倍多,一大批高水平科研人员被聘为研究生导师,研究生招生指标水涨船高。

“过去,两个单位的科研团队虽各有特色,但力量分散且重复。合署改革后,这些力量被重新整合,合作堵点打通了,效率和效益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该校园艺学院副院长李森博士感慨地说。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对发展黄花产业作出重要指示后,该校立即行动,将原农大园艺学院的种质资源、基因组研究等基础研究优势与原农科院高寒作物研究所的栽培管理、加工等应用研究优势相结合,成立了“大同黄花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院下设7个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涉及7个一级学科,研究领域覆盖黄花菜全产业链。研究院能大规模、跨学科成立,得益于合署改革提供的人员、空间和资源条件。”

一年来,合署改革中的山西农业大学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有序的发展态势: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人才、学科、研究所、实验室各种资源重新整合,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农业产业创新链条明显延伸,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有效衔接,支撑我省农业“特”“优”战略实施的能力明显提升。

合署改革红利显现叠加,新农大再聚发展强劲合力

一年来,得益于合署改革,新农大喜事连连,各种红利不断显现叠加。

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高水平研究成果不断突破。该校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Plant & Animal Science)进入ESI全球前1%;韩渊怀教授带领的杂粮分子育种团队在国际植物领域顶级期刊《Nature Plants》发表论文,在谷子功能基因组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主持制定的《晋汾白猪》(NY/T3643-2020)被批准发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自2020年11月1日起实施,成为我省畜牧领域首个国家行业标准;该校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牛胜,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Cell》上发表了研究论文。

资源环境学院是新农大“院办校”10个改革试点之一。“两个知识分子高度聚集单位如何融合发展?合署初期,我们就提出了思想、科教、团队、空间‘四个融合’理念。”学院党委书记陈斌欣喜地说,一年来,改革带来的红利不断叠加:本科生研究生就业率均为历年最高,新生录取分数比往年高出9分左右,最近4个多月新增科研项目22项、经费总额458万余元,25名青年教师和科研工作者还享受到了太原市人才引进政策福利……

该校植物保护学院大四学生郭鹏辉也深切体会到了身边发生的新变化,享受到了改革红利。一年来,该校投入246万元,分别在大同、忻州、吕梁、晋中、长治、临汾、运城等市的8个地方专业研究所,建设了本科生实习实训基地。“学校有了更多科研院所和试验场地,给我们提供了遍布全省各地的实习基地。今年我还有幸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首届世界乡村复兴大会平行论坛。”郭鹏辉高兴地说。

在全校(院),广大教职员工的获得感、幸福感也显著提升。记者了解到,合署改革后,原农科院职工工资收入明显提升,原山西农大职工关心的在太原购房、子女到太原上学、享受太原市人才引进政策等,也在积极推进落实。

“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初心使命带来的强大合力。我们的初心,就是立德树人,为山西乃至全国输送优秀人才;我们的使命,就是强农兴农,为山西乃至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智慧力量。”廖允成表示,合署改革方案明确了“三步走”的目标,即3年过渡期发展目标、5-6年发展目标和10年发展目标。“路子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久久为功。过去一年,我们已经开好了局,起好了步。接下来,我们要将合署改革向纵深推进,向着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地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发展目标阔步前进。”(文章来源2020年10月19日山西日报第二版,记者李林霞)

新闻链接:http://epaper.sxrb.com/shtml/sxrb/20201019/549837.shtml


太原龙城校区
邮编:03003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81号
太谷校区
邮编:030801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铭贤南路1号
山西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晋ICP备05000473号     晋公网安备14072602000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