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本网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我校三位学生入选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宣传名单

日前,接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通知,在2017年“闪亮的日子----青春该有的模样”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征集活动中,我校园艺学院2013届毕业生岳耀衡入选基层就业人物事迹名单,园艺学院2014届毕业生江利斌入选创业人物事迹名单,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3级学生韩松鹤入选征兵入伍人物事迹名单。

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征集活动于今年4月开始,我校认真组织各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广泛挖掘和遴选近年来我校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典型事迹,全校推荐出49名就业创业人物。经过组织学生教育管理、就业指导和服务、推广宣传等领域的专家评选,岳耀衡、江利斌、韩松鹤作为我校大学生创业就业典型参加省里和全国遴选并成功入选。据悉全国2017年“闪亮的日子----青春该有的模样”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征集活动入选宣传名单的学生共160名,我校是入选学生人数最多的六所高校之一。(招生就业处)

 

我校入选宣传学生事迹材料

点亮“藏东明珠”的美丽新乡村之路

——山西农业大学2013届毕业生岳耀衡先进事迹

岳耀衡,男,1990年6月出生,山东聊城人,中共党员。2009年9月—2013年7月就读于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先后担任校主持队队长、校学生会办公室副主任、园艺学院学生分会勤助部部长等职务,先后获得山西农业大学优秀团干、优秀团员、社会活动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毕业后,岳耀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只身赴西藏进行服务。现任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文化局政策研究室干部,2015年10月选派至昌都市左贡县旺达镇夯达村担任第一书记。

一、怀揣西藏梦,赴昌都追求人生价值

理想是一个人不懈的追求,信念决定一个人努力的方向。岳耀衡作为新时代青年,没有像其他年轻人那样向往大都市的繁华与热闹。他的心中一直有个农村梦,有个扎根基层,燃烧青春的梦。因此,在临近毕业之时,岳耀衡积极参加山西省的大学生村官面试,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未能一展抱负。

回到老家后,他无奈地选择了当地的一家销售公司,但他内心深处的农村梦却未曾熄灭。2014年3月,一名高中同学给他带来的西藏昌都市“特殊人才引进计划”消息让他的梦想再次点燃。经过深思熟虑,他把自己报名援藏的想法告诉了朋友和家人。对此,他们对耀衡的选择感到有些吃惊和不解。有的对他这样说:“你是家里的唯一

男孩,父母年迈,你去西藏,家里怎么办?”也有不少的朋友这样劝他:“耀衡呀,你究竟图个啥?在本地干好自己的工作,搞好自己的家庭,何必要去吃援藏那份苦、受那份罪?”面对一些亲戚、朋友的好言相劝,耀衡总是这样回答:“去西藏,我不是图名,也不是图利,图的是去藏区尽一种义务和责任”;“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去西藏服务,是藏区建设的需要,是藏区人民的强烈要求,我要用我的努力帮助他们。我无悔我的理想,更无悔我的选择。”于是,他直接进行了网上报名,经过组织挑选,从众多踊跃报名援藏的干部中脱颖而出,实现了自己援藏的理想。

2014年8月,岳耀衡顺利入职昌都市文化局,走进了富有“藏东明珠”美誉的昌都市,开启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在刚刚开始的一年时间里,他积极参与项目协调、来访、联络、接待等各种工作,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了新的洗礼。

2015年8月,昌都市委组织部号召“千名干部下基层”,岳耀衡知道这个消息后,积极向组织争取下派名额,希望自己能够为西部农村建设贡献自己一份绵薄之力。2015年10月,他被安排到了左贡县旺达镇夯达村任选派支部书记(即第一书记)。

为尽快熟悉环境,进入角色,他把工作的第一步定在了下乡调研上。他努力克服高原反应所带来的身体不适,克服语言不通的障碍,不辞辛苦,进行了走访和调研,与农牧民群众促膝交谈,倾听大家对夯达村建设情况的意见,了解夯达村的基本情况:全村64户385人,牲畜1532头,人均纯收入不足4000元,属于半农半牧村,且均不发达。主要经济来源靠种植青稞、放牦牛、或者外出务工。人口少、土地匮乏、养牦牛生产周期长,有的农牧民家庭年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

岳耀衡认识到,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任重而道远。于是,岳耀衡认真分析了夯达村的发展优势:一是毗邻318国道这条进藏旅游大通道,过往游客较多;二是基本上每户村民都有两套住房,一套传统藏式民居,一套新建设的砖混结构现代化住房;三是市旅游局准备打造国道沿线精品旅游项目“洒咧营地”。

二、扎根基层,努力建设美丽新乡村

岳耀衡根据全村实际,紧紧把握毗邻318国道这条“进藏旅游大动脉”。号召新村55户村民,利用新居,开办农家旅馆。总投资21万元,其中,群众自筹11万元,驻村经费扶持10万元,目前,共设接待床位110个,每个床位收费30元,用餐另算,每人每餐15元,已实现创收1万元。

积极配合“洒咧营地”建设,营业助脱贫。“洒咧营地”项目是市旅游局统一规划打造的昌都旅游精品项目,总投资450万元,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藏式帐篷8个,共380平方,其中一百平米帐篷2个,五十平米帐篷2个,二十平米帐篷4个)。另外设有游客服务中心、厨房、公共厕所、垃圾回收站等配套基础设施。

在此期间,岳耀衡积极组织村民,顺利完成村里承担的帐篷搭建、施工等工作。在当地旅游旺季来临的时候,“洒咧营地”项目在2016年6月中旬试营业,并安排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就业,共提供就业岗位4个,人均月工资1000元,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争取辖区内施工方支持,就地解决群众就业。

2016年3月份到年底,夯达村辖区内次普牧场路桥、洒咧营地、千伏电网、国防通讯光缆等项目陆续开工。在项目的建设进程中,岳耀衡一方面积极配合各项目施工方的日常工作,另一方面他把握机遇为村民就业创途径。本次项目中,夯达村先后派出小工1200余人次,出动运输车辆1000余辆次,累计创收近40万元,既增加了群众收入,又确保了各个项目顺利建设。

2017年4月,岳耀衡作为“赴闽美丽乡村培训班”的一员,赴福建学习美丽乡村建设经验。在学习过程中,岳耀恒对夯达村发展有了新的思路:建设两个温室,种特色农作物,让游客进行采摘;利用“洒咧营地”临河的优势,建设垂钓园与烧烤园;开发丰富多彩的康巴文化。在培训结束后,岳耀衡留下了福建美丽乡村建设负责人的电话号码,为美丽夯达村建设争取更多的资源。

在切实了解到村委会办公设备匮乏和文化设施落后的情况后,岳耀衡积极寻求市文化局的帮助,争取文化建设和文艺活动经费5万元。通过这笔经费,夯达村购买会议室桌椅12套、多媒体设备1套。并且在原有农家书屋基础上,健全了文化活动室,添置书架3个、期刊架2个、沙发一套,新增图书5000余册。

三、情系昌都,作民族团结的使者

四郎卓玛是夯达村三户五保户之一,今年50岁,一直独居,家里没有牦牛等牲畜,田地林地等生产资料缺乏。在了解到她家的困难后,岳耀衡与她结成帮扶对子,帮她脱贫找方法。一是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帮助她建立了一个小饭店,使她能够依靠本村的发展模式,实现创收;二是帮扶到位,解决切实困难。春节藏历年期间,看到她家里的生活物资缺乏,岳耀衡帮助她购买米、面、油等生活物资,让她开心度过欢乐祥和的节日。三是加强日常关怀,在看到四郎卓玛家里储备的取暖柴草即将用尽的时候,岳耀衡积极帮助她准备足够的柴草,帮助她过冬。

另外,岳耀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进一步强化了维稳意识。为落实维稳措施,做好长治久安基础工作,他积极抓好护村队建设,与驻村队员一起,多方筹措资金,为护村队的队员们配备了统一的作训服,并在节日及敏感节点,安排好了维稳值班工作,切实确保了全村的和谐稳定。

转眼进藏三年时间,岳耀衡切实感受到了在藏工作的艰辛,一年半的“第一书记”工作经验,也让他认识到了基层工作需要有更大的耐心和责任心。在援藏这个大舞台上,岳耀衡把青春、智慧、汗水和梦想挥洒在高原,收获的不仅是情谊,更是一份无法估量的宝贵的人生财富!

 

在脱贫攻坚的新形势下,做新型农民的“标杆”

——山西农业大学2014届毕业生江利斌先进事迹

江利斌,男,中共党员,山西省黎城县人,2010-2014年就读于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现任长治市黎城县团县委副书记,北委泉村党支部副书记,长治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江利斌曾荣获“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是山西省获该殊荣的第一人,并受到了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亲切接见。后相继获得“感动山西”提名奖、山西省“最美村干部”等多项荣誉称号。他的事迹先后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集中报道。2014年12月他受中宣部、教育部邀请,去北京参加“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专访,在多个高校为广大青年学生做了数百场巡回报告。

一、赤子情系桑梓,热血回报家乡

在上大学时,江利斌与村长有个约定,那就是毕业后利用技术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怀揣这个梦想,江利斌来到了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在校期间,江利斌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努力掌握核桃嫁接技术和食用菌栽培技术。

大学三年级时,江利斌履行自己的诺言,联合村里五户农民进行核桃嫁接技术与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初步尝试,并且成立了黎城利斌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到目前为止,该合作社发展社员150多户,种植核桃1000余亩,户均增收3000多元。合作社还以讲座和培训班的形式对在校大学生和农民进行核桃及食用菌的栽培管理技术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了进一步带领村民致富,江利斌还在北委泉村修建大棚23个,冷库2个,接种室200平方米,用于栽培食用菌;在南委泉村承包50亩土地,用于栽培核桃树。食用菌和核桃示范园为30多名农民解决了就业问题,并且吸纳了5名大学生来村创业,为黎城县在“核桃+食用菌”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二、结合本地特点,技术带动致富

在村民眼里,曾经北委泉村南面的山坡遍地都是毫无经济价值的核桃楸子树,只能用来放牛放羊。江利斌担任村干部后,走遍村里每一片荒山,考察研究每一种作物,为村里脱贫致富想办法,最后江利斌结合县情、村情以及村民的实际需求,决定把这片荒山上核桃楸子树进行改良。随后他迅速成立核桃嫁接修剪服务队,把漫山遍野、被遗弃的野生核桃楸子树改接成能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收益的食用核桃树和文玩核桃树。到目前为止,服务队已嫁接食用核桃5500余株,麻核桃3000余株,近200亩荒山焕发生机,每亩核桃收入达到3000元。此外,服务队还服务了5000多名农户,修剪核桃树累计达4000余亩。

三、丰富村民生活,创建美丽乡村

“土”是很多城里人对乡村村民的印象,不仅指着装方面,还包括见识、观念、思想方面,即见识少、观念落后、思想陈旧。这与村民参与活动少、读书少有直接联系。江利斌实现了帮助家乡父老在家门口就能致富的愿望后,又致力于推广乡村文化建设。他从丰富文化活动入手,积极搭建平台,带领村民唱上党梆子、跳广场舞,进行秧歌表演,丰富村民业余生活;同时,大力推广“读书活动”,鼓励村民多看书,少赌博;多交流,少唠嗑,富足村民精神世界,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每年8月份,江利斌都会邀请山西农业大学支农队入驻北委泉村进行支农支教工作,为小学生进行一对一补课,并为村民进行文艺演出。此外,他还依托山西农大,带领大学生支农队调查当地的乡土文化,建立了完善的档案资料,他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大家的交口称赞。

四、发挥独特优势,助力精准扶贫

黎城县是太行山革命老区,古称黎侯镇,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十三五”期间黎城县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争取帮助贫困农民尽快脱贫。作为长治市人大代表,黎城县团县委副书记,北委泉村党支部副书记的江利斌,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北委泉村的贫困农户脱贫致富。他利用在“核桃+食用菌”产业规模化发展时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机会,优先聘用贫困农户,引导贫困户正确认识当前形势,克服消极悲观、“等、靠、要”思想情绪,战胜困难、摆脱困境、凭借自身努力和合作社帮扶,顺利实现脱贫。此外他还在娄烦县、沁县承担精准扶贫项目。

 

激扬的青春,无悔的使命

——山西农业大学网络工程1501班韩松鹤的阅兵梦

韩松鹤,男,汉族,1995年6月出生于黑龙江省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2013年9月考入山西农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4年9月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沈阳军区第十六集团军某团服役,2015年9月3日被选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抗战阅兵”,作为徒步方队“平型关大战突击连英模部队方队”的一员,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庄严而郑重的接受了习近平总书记和世界人民的检阅。并被徒步方队评为“优秀先进个人”。2016年9月因表现优异,被团表彰为“优秀士兵”。同年退出现役。

一、 心怀壮志赴军营,应征入伍青春梦

红色记忆军旅梦,入伍从戎志报国。在他很小的时候,电视里军人矫健的身躯,挺拔的军姿,使他开始崇拜起那绿色的迷彩,心里渐渐埋下了参军入伍的梦想种子。在国家需要时,军人挺身而出,组成一道道的钢铁长城;在人民需要时,军人甘于奉献,架起一只只的坚实臂膀。哪里越危险,哪里越会留下军人的身影;哪里越艰苦,哪里越会滴下军人的汗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更是真正了解了军人的辛苦。生于农村的他,深知父母对他最大的期望是考上大学,在接近高考的日子里,日益加重的压力让他一度放弃了自己的想法,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学习上。他没有辜负父母的希望,考上了百年学府——山西农业大学,成为了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工程专业的一名大学生。他刻苦认真,团结进取,积极向上,成绩优秀,同时还担任着班级的体育委员。大一学年结束时恰逢高校应征入伍,他脑海中的沉没已久的梦想种子又一次萌发,到军营去!不论多苦,他都要去试一试。如果说大学给他潜移默化的教育,那么军队将给他狂风暴雨的砥砺。在军队里,他会用两年的时间锻炼意志,思考未来。征求了父母、辅导员的意见后,毅然决然地办理了入伍登记。在报名、体检、家访等一系列的手续后,带着家中父母和学校老师的牵挂,最终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地方——绿色军营。

在辞别母校初至军营之时,他对一切都抱有极强的好奇心,相信自己能像在大学里一样把每件事做好,但是现实却给了他一个沉重的打击,体重97公斤的他跑步训练不到一圈就大汗淋漓,面对高强度的训练和枯燥的生活,巨大的现实和心理落差曾让他一时间无法平衡,甚至曾有放弃的念头。但他永不言败的骨子里,很快就让他做出了决定。不,绝不能放弃,他是一名大学生士兵,参军,不就是要历练自己的意志吗?不就是要在这常人难以适应的生活中证明自己吗?既然已经到了部队,就必须要坚持到底,不能让母校丢脸!为了证明自己的适应能力,他咬牙给自己打气,必须要给大学生士兵争取一个好印象,完成他的军旅梦。之后,在一次次的体能训练中他不断刷新着自己的记录,三公里的体能训练从原先的20分钟突破到12分钟内,与其他人的差距也越来越小。努力使他越来越近的触摸到青春梦。

二、 信念坚定肯攀登,矢志不移入阅兵

2015年12月,在新兵下连的第三个月份,一次正常的新兵拉练之后,他突然接到换常服参加选拔的通知,当时并不知道是什么任务。只是抱着有令必行的使命去了,经历了三次选拔与体检,他隐约猜测到:这是阅兵选拔。当连领导向最终筛选出来的七个人宣布我们将为明年的阅兵参加集训时,其中的五人都放弃了,有的人对自己没信心,觉得难以完成这种任务,有的人害怕中途被淘汰丢连队的脸,他却认为:这正是一次难得的好机会。有的同志不理解他,还说:“别去了,今年好好练习专业,凭你大学生的素质,在野外驻训的时候拿个三等功还是很轻松的。”但是他仍旧不愿意放弃,向指导员表达了他内心的想法,他说:“哪怕去不了天安门,我也努力过,不会后悔。”在他的坚持下,顺利到大连参加阅兵集训。

大年三十,开始了为期七天的适应训练。在训练之余,他有时就会想我的同学现在在干什么,他们一定在享受着家的温暖,发送着祝福的短信,享受着浓浓的年味,而他却在这里艰苦训练,但是为了能在天安门前走过,他仍旧坚持。大年初七正式出发,来到地处大连号称“亚洲第一长廊”的集训基地,这时他才知道条件是多么艰苦。入住的第一天,暖气水管爆裂,等到战士们检修完成之后已经是凌晨两点多,第二天6点集合时,大部分人都感冒了。

就在这样寒风凛冽的环境下,最初由集团军遴选出来的700多位战士开始了争夺进京名额的单兵训练。时刻进行着淘汰的集训,让每个人都顶着极大的压力,第一周结束,就因为各种因素淘汰了120多人。为了不被淘汰,他拿出了十二分的努力,开始加班加点的训练,别人休息他抓紧时间练枪法,别人睡觉他抽空练步距,不敢有丝毫放松。冬天里大连如刀锋般凛冽的寒风,更是考验他身体的耐力。不到一个月的训练,脸部和手部就都出现了冻伤,每当太阳出来的时候,创口被晒得更加疼痛难忍。高强度的训练让他每次晚上都要因为腿部抽筋而醒来几次。尽管承受着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巨大压力,但他从未放弃,他知道,9.3阅兵的机会只有一次,只要坚持下去,他一定可以梦想成真。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无数次的磨练,他的决定更加坚定,毅力更加坚强。

三、 昨日怀揣报国志,今日梦圆阅兵时

2015年5月22日,他正式启程前往北京南口阅兵村,迎接他的是比大连单兵训练更为艰苦方阵合练。每天,他头顶着3斤重的钢盔,脚踏着3斤重的战靴,手握着7斤多重的枪械,在集合点与训练点之间往返3个来回,近30公里的路程只是训练的前奏,真正训练时,北京40多度的常温、地表温度超过60度的炎热天气让不少战士体力不支,在训练中倒了下去。每次辛苦的训练结束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拧干衣服中的汗,倒掉鞋子中的水。训练中晕倒了,没关系,稍作休整继续投入紧张的训练;脚底起泡流血了,不要紧,鞋底剪个口子依旧踏得起一身标准的正步。他膝盖积液、沾染风湿,站立时全身关节如刀绞般疼痛,但是他没有一句怨言,不曾有过一丝要放弃的念头,400人的方阵里,他要留下来,要做到最好!行百里者半九十,他绝对不可以在这个时候松懈、放弃。

他深知,阅兵不仅仅是一个人在努力。一个四期战士,16年的老班长,因为高强度的训练出现尿血;方队合练期间,有战士突然晕厥,被送到医院急救,抢救了一天。刚刚维和归来的战士,还不曾休息就投入训练,他们都无怨无悔。每个人都在坚持着,挑战着自己,也在战胜着自己。

2015年9月3日正式大阅兵的时候,在他们之前受阅的是老兵方队,当那些老英雄们缓缓走过时,所有的战士都不禁流下了泪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他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了今朝共和国的和平与安定,老兵是他心目中真正的榜样。而他自己,能光荣地站在这里接受检阅,也是一种莫大的荣幸,走过天安门时,踩着不知道训练过多少次的步伐,他的内心汹涌澎湃,作为一名战士,他感到无比的骄傲和无上的荣光,手握钢枪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以及习近平主席的检阅,他坚毅的脸上绽放幸福的微笑,那一刻他想到了母亲、母校、祖国和人民,是他们的鼓励和支持,成就了他的青春梦,他也为所有人争了光。

四、光荣退伍继学业,不忘初心续前行

入伍两年,他光荣的退伍,又回到了他的母校继续求学,他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战士,也终将是一名更加优秀的山西农业大学学子。站在国家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他感受到国家发展需要他的努力;站在百年学府的校史的轨迹上,他同样感受到他的责任和使命。

学校给了他知识,军队给了他品质。在军队的两年时光里,他培养了坚韧、不服输、勇往直前的品格,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打开了自己的格局,但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知识的匮乏,所以自己选择继续回到学校,继续完成自己的学业,继续感受山西农大的文化学养和历史情怀。

对于未来,他更加从容自信,已经不再茫然,谋划了自己更新的人生。他会继续向着网络工程师方向继续前行,考取教师资格证之后会准备考研,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学习进步。

当兵虽然辛苦,但却为他带来一笔巨额的精神财富,一年365天,每天规律的生活、训练,共吃大锅饭,同唱一首歌,坚毅不屈的品格早已悄然化入心中。

回归大学,他将以军人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意志、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担当,继续他未尽的学业。志存高远,矢志不渝,努力学习最新的网络科技知识,他的梦想还在继续,必然会再一次成真,他会更加努力,让他的青春梦再次激荡。

太原龙城校区
邮编:03003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81号
太谷校区
邮编:030801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铭贤南路1号
山西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晋ICP备05000473号     晋公网安备14072602000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