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上午,在我校2016年度工作会议上,首批39名“晋农新秀”受到了学校表彰。年初,学校下发评选“晋农新秀”文件,是为青年博士教师制定的人才奖励举措,鼓励青年博士早挑重担、脱颖而出、快速成长。此次评选出的39名“晋农新秀”,均是38岁以下,拥有博士学位,有良好的政治素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至少1项的青年教师。
近年来,为进一步落实人才强校战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带动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全国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我校从吸引人才的条件、环境、人文关怀等方面都加大、加快了工作步伐。年轻博士教师日益成为学校发展的新动力,成为教学、科研的强大生力军。
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热忱欢迎每一位应聘博士
今年1月29日,学校公布了新修订的《山西农业大学关于博士研究生来校工作暂行办法》,加大博士引进力度。按照《办法》规定,博士来校享受的科研启动费主要按其论文质量和数量决定,理、工类科博士,最高可获得25万元的资助,人文社科类博士,最高可获得16万元的资助。安家费与住房补贴国内博士、博士后税前22万,海外(含境外,下同)博士、博士后27万。同时,为了确保引进的博士能够安心工作,本办法对引进博士的配偶工作和子女入园入学事项都做了相关说明。
除了政策性支持,为了做好博士引进工作,学校还成立了以分管校领导为组长,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组,负责博士引进的领导组织工作。领导组每年都会组织学院领导赴985高校或211院校招聘博士。向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博士生介绍我校及学院情况,对有意来我校入职同时符合我校岗位需求的博士生,真诚欢迎他们到农大应聘。各学院也积极地、有针对性地与符合条件的博士生联系,对于前来应聘者热情服务,什么时候来应聘什么时候组织面试,既方便应聘者,又增加了效率。
食品学院2014年入职教师王术荣,东北师范大学菌物生态学专业博士毕业后,来我校应聘。应聘时,是他第一次踏入山西地界。坐在火车上的他,不禁有些担心,下了车后学校好不好找啊?学校环境如何?能够给我一个好的事业发展平台吗?应聘可以成功吗?
就在他怀着忐忑走下火车,车出站台时,让他没想到的是食品学院党委书记程刚已经等在出站口了,亲切地帮他拿行礼,开车把他送到早已为他租好的房子里,安顿好他。“我只是上车时和学院联系了一下,却真没想到,程书记会亲自来接我。当时我就感到了山西农大的温暖,感到学院领导对我的重视,我真的很感动。”
安顿好之后,学院向他详细介绍了学院,尤其是食用菌专业的情况,还带他实地参观了学院的办公室、教研室、实验室、食用菌科技服务中心等地方。“当我了解到学院有一支以常明昌教授为首的,在全国食用菌领域颇具影响的食用菌团队,可以给我的事业提供很好的平台时,我觉得我来对了地方。”
其实,这种来到农大应聘,就像回到家一样的亲切感觉,不只是王术荣有,来我校应聘的每一位应聘者都有。我校虽地处县城,但百年的历史沉淀,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常期形成的人文情怀,使学校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和人情味。学校更是本着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态度,热忱地欢迎着每一位来应聘的博士。学校和学院在像家人一样关怀每一位青年教师的同时,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事业起飞的平台,向他们详细介绍来校后要从事的专业、可加入的团队、可借助的平台,向他们展示可预期的事业前景。
这一切也吸引着那些曾在农大就读过本科或者硕士研究生的博士回校应聘。动科院2012年入职的青年博士赵俊星,2011年9月从美国怀俄明大学(University of Wyoming)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动物及兽医科学系博士毕业后,在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医学院发育生物学系做了一年的博士后。学成之后,他选择了回到母校任职。他坦诚老家在太谷、爱人在我校工作是他应聘的原因之一,但对母校割舍不断的情感,和应聘时,校长赵春明对他的鼓励,学院领导和他曾经的老师们对他的热忱欢迎,是坚定他回母校任教决心的重要原因。回校后,学校和动科院尽一切可能为他提供支持和帮助,搭建科研平台,3年内,他不仅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1项,发表了SCI论文4篇(其中TOP2区1篇,2区2篇,4区3篇),还成为了副教授、省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校青年拔尖人才,校晋农新秀。
导师制、双向听课制,让青年博士尽快胜任教学工作
学校引进人才主要是需求导向型引进,青年博士引进以教学需求为主,尤其是学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增设了许多新专业,需要引进一批青年教师补充教师队伍。这些青年教师入职后,不仅学校会组织新进人员培训,各学院更是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胜任教学工作。
2012年新增设的食品学院生物工程专业(食用菌方向),学校先后引进了刘靖宇、徐丽婧、王术荣三位博士来承担食用菌专业主要专业课程的本科教学工作。他们入职后,为了尽快适应工作、融入学院、提高教学能力,学院根据他们的特点,为他们配备常明昌教授作为指导老师,负责在教学上对他们进行指导。他们不仅要去听常明昌教授的课、食品专业的课,而且在试讲通过正式代课后,学院领导和教授也会去听他们的课,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他们仨人在入职第一年所经历的,便是食品学院针对新入职的青年教师,为了让他们尽快适应并胜任教学工作而采用的导师制和双向听课制度。
这些引进博士不仅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而且在教学质量上也严格要求自己。2014年12月30日,我校举办首届“教学新秀”技能展示暨颁奖仪式,在5位获奖青年教师中,有2位是来自工学院的引进博士——杨作梅和李晓斌。一年来,他们经过本科教学督导委员会专家随堂听课、学生评教、学生座谈、职能处室初审、校领导审核五个环节,在教学上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同是2013年入职的他们,除了向优秀教师学习授课技巧外,课下更是认真专研、苦练内功——搜集最新最前沿的学科相关知识及时补充到授课内容中,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精心制作PPT课件,用最生动、形象、直观的方式向学生传达知识;带着机械零件或自制模型上讲台,现场讲解,一目了然……经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他们各自形成了独特的讲课风格,在三尺讲台上努力讲好自己的每一堂课,不愧于教师——这一令人尊敬的职业。
融入团队、找准方向,青年博士在团队中成长
青年教师是基础科学研究的有生力量,而团队是他们最有力的支撑,他们在团队中找到自我价值,也在团队中得到成长和提升。
对于以建设研究型学院为目标的农学院,更注重科研团队的建议和依托团队进行科学研究,博士引进也更多以充实科研团队、提升科研水平为需求目标。因而,在引进博士时,学院更注重他们的科研水平和是否符合农学院现有科研团队的建设需求,以确保每一位引进博士入职后很快就能找到归口团队并尽快发挥作用。
为了让青年博士更好地找到归口团队,获得搞科研需要的物力和人力支持,农学院组织了三次全院会议。一次是组织学院现有科研团队负责人介绍团队近5年科研情况、现阶段科研方向和今后的研究设想,让青年博士有选择地进入团队;第二次是组织学院5个重点实验室主任介绍实验室可供使用的仪器设备,让青年博士充分了解学院可提供的实验支持;第三次是组织学院研究生了解学院团队和重点实验室,让研究生也加入团队,给青年博士搞科研提供人力支持。
青年博士加入团队,获得人力和物力支持后,如何尽快融入团队,结合自身专业,找到新的符合团队科研需求的科研方向,将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发展、团队的发展和学院今后的发展。
2013年入职的青年博士宗毓铮,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植物生理生态专业。入职后,她加入了高志强教授带队的旱地小麦栽培团队,这和她曾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方向——黄土高原作物抗旱生理机制相关。加入团队后,她很快选择“黄土高原旱作小麦土壤呼吸及组分对长期施氮与降雨的响应”作为新的研究方向,这既能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又符合所在团队长期进行的“旱地小麦蓄水保墒增产技术与配套农业机械的研发应用”这一大的科研方向需要。在团队的支持和帮助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015年她以此科研方向成功获得了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农学院院长高志强对青年博士们充满信心,同时更多的是充满期望,“对于这些青年博士而言,取得青年基金并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一种积累,更多是为今后取得面上基金做准备和铺垫。在团队里积累经验,积累科研能力和成果,相信他们定能很快得到成长。”
制定政策,加大激励,让青年博士在基础科学研究中大显身手
青年教师是基础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为了促进我校青年教师,尤其是青年博士在基础科学研究中大显身手,学校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奖励举措和科研奖励政策。
“晋农新秀”的评选就是其中之一。学校不仅对此次获选的39名“晋农新秀”进行了大张旗鼓的表彰,为他们颁发证书和奖杯,而且在经济上给予奖励,提升校内奖励性绩效工资数额,奖励期为4年。学校正是希望,通过对他们的表彰,一方面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另一方面为青年教师立下标杆,立下努力的方向。
2014年修改制定的《山西农业大学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是我校出台的针对青年博士的一项科研奖励政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类学科年龄不超过35周岁,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年龄不超过40周岁的,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的全职人员,只要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含校内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待遇)和博士学位,主持或主持完成国家级项目,或省级有经费支撑重大、重点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3篇以上(或被SCI二区及以上收录1篇),或被SCI收录2篇以上及被EI收录2篇以上,或被SSCI、AHCI收录1篇以上,或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1篇以上,就可以申请青年拔尖创新人才资助。申请通过后,各学院要为青年拔尖创新人才优先配备必要的实验室和工作室;学校对青年拔尖创新人才资助50万元专项科研经费,分五年拨款;学校优先支持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学校对青年拔尖创新人才优先聘任博士生导师(包括副教授职称)。
除了政策上的支持奖励,为了提高青年博士申请国家基金的命中率,科技处还经常邀请一些校内外的专家教授,作国家自然和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方面的讲座,给青年教师传授经验;组织教师参加山西省国家基金申报培训会,从基金申请书撰写、评审工作体会以及科研素养、团队建设和人才成长等方面进行专题培训;科技处的工作人员还会对青年教师的申报材料一一审查,辅助修改。
各学院为了帮助青年博士成长,除了团队的协助,更是为他们提供最好的实验条件,鼓励他们出国学习和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会议等。
年轻人敢打敢拼的精神,加上多年的专业训练、知识和科研成果的积累,导师和同窗的协助,入职后学校、学院和所属科研团队的全力支持,使他们可以在科研上专注投入并很快取得成绩,为我校自然科学的研究注入了活力和后劲。
截止去年年底,“十二五”期间引进的85名博士中,共22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5年我校获得1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基金立项资助,其中有8人为近3年引进博士。2012年进入资环学院的青年博士刘奋武,入职3年来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SCI论文6篇。2013年进入动科院的青年博士任国华和2014年进入动科院的青年博士郭刚,2015年都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打破了学院对应用型学科很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传统认识。2013年进入园艺学院的青年博士张毅,在承担近10门本科生课程的压力下,仍能在科研上取得一定的成绩,入职两年来已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4篇。张毅的爱人、青年博士石玉,于2015年进入园艺学院实验中心任职,在繁琐的实验室管理工作之余,依然不忘从事科学研究,入职不到一年便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2篇。(范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