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县马铃薯高新技术示范园内生机勃勃。在山西农大教授指导下,这里的马铃薯亩产大幅提高。
山西万牧养殖有限公司的牛舍,该公司是山西农大产学研三结合基地。
使用了“枣丰宝”后的红枣挂满了枝头(上图),未使用“枣丰宝”的枣树裂果现象严重(下图)。本栏图片由任思雅摄
阅读提示
大学的主要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而农业大学的社会服务工作主要体现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2012年12月,山西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立,新成立的研究院有效整合山西农业大学各种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高科技人才资源,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方式,组建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团队,集成农业科技成果,把山西农业大学的科学研究成果渗透到了三晋大地,为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组建专家团队——整合各种资源系统服务“三农”
1月12日,山西农大副教授李锐正和同事在祁县古县镇大桑村的梨园里指导果农对梨树进行冬剪。这里是山西农大的一个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与其它项目不同的是,这是一个综合性服务项目——“酥梨有害生物绿色防控集成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项目组有11名专家成员,涉及山西农大的三个下属学院,服务内容包括植保、病虫害防治、日常管理及冷室贮藏等。
“我们和祁县酥梨已经有了很多年的感情,项目中有一项综合技术就是由六位专家、历经十年,研究形成的一套梨树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体系,经专家鉴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据李锐介绍,祁县政府非常重视梨产业,但是多年来,其产业技术难题很多,比如:老龄树化、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低温贮藏等等。但是因为李锐所研究的课题为植保专业,面对梨树的其它问题,她也曾束手无策过。“水肥管理技术由资源环境学院的专家负责,低温贮藏技术则由食品学院的专家指导,项目组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组合成立的。”现在,李锐说起她的项目来却底气十足。
近几年来,山西农大在科技推广、服务社会的工作中整合了各种资源,逐渐形成了一批技术队伍,活跃在我省农业和农村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地方。在实施“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科技专项服务行动中,学校专门组织了30个专家服务队伍,从而形成了200名专家教授、200名博士、1000名研究生和大学生的科技服务队伍。对我省实施的 “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山西农大启动了“百团大战”专项行动,组建了38个专家服务团队,近千名师生参与该项工作。“原来,我们的专家搞服务,一般都是单打独斗,最多是以大学内部的某个学院为单位,这种模式存在不少弊端。对农业的技术服务属系统工程,综合性的专家团队可以更加全面、高效地开展技术服务。”山西农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秦俊对记者说。
推广专项技术——专家做示范 农民学着干
1月14日,太谷县小白乡东里村的李新武在电话中对记者说:“去年我种了20亩的枣树,因为用了咱农大老师的新技术,裂枣烂枣少多了,亩产在4000斤到5000斤。”
李新武所说的“新技术”就是山西农大副教授高培芳研究出的防红枣裂果新技术产品——枣丰宝。红枣是我省重要的果品之一,全省栽培面积达550万亩。然而,红枣进入7—9月份的成熟期,遇雨极易裂果、烂果,多年来枣农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04年,高培芳副教授开始 “防红枣裂果技术”研究,历时8年,取得突破性成功,研究形成了以营养类物质为主要原料的防红枣裂果新技术产品——枣丰宝,对解决红枣裂果以及减轻黑斑病有极其明显的效果。该项技术在2013年通过省科技厅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3年,山西农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组织实施的 “山西省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项目”——“红枣防裂果集成技术示范”,在太谷县东里村红枣专业合作社实施。通过推广示范该项技术,示范田红枣平均裂果率仅为3%—5%,同时黑斑病发病率降低了50%,示范田每亩可增收鲜枣300公斤,每亩增收4500元,为整个小白乡东里村带来巨大的收益。据李新武讲,使用“枣丰宝”的成本只需200多元,操作简单,像喷农药一样,专家会定期进行技术培训,照做即可。目前,该项技术已在我省的太谷县、稷山县、临县等地进行了技术示范,推广服务面积达5万亩。
“红枣防裂果集成技术示范”项目,只是山西农大众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之一。多年来,山西农大在省内外,建立农科教、产学研基地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点160多个,培训农民、干部、各类技术人员300万人次,示范、推广农业科技成果800余项。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通过基地的示范推广行动,山西农大的专家们真正做到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他们用“手把手”“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指导服务,打通了农业科技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
着眼现代农业——校地校企合作 力推产业发展
地处我省南部的山区小县——蒲县,曾以煤炭工业闻名。如今,该县政府对农业的投资与扶持不断加大,并把马铃薯确立为农业第一大支柱产业。目前,该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5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2.5%。
但是,蒲县的马铃薯产业发展也曾面临困境。“以前我们用的种薯都是自家田里收的马铃薯留一些到明年再用,重复种植的结果就是收成一年不如一年,好地块一亩也仅能产2000斤。”蒲县薛关镇略东村一位马铃薯种植大户曾对记者说,“现在我们有了经过脱毒技术处理的原种,一亩能产4000斤,品质也更好了。”
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与种薯密切相关,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王玉国教授是脱毒马铃薯的首席推广专家。“产量低曾是造成种植马铃薯不挣钱的原因,要想增产必须更新原种。”王玉国向记者介绍,“经过脱毒处理的马铃薯原种具有早熟、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2013年,由山西农大农学院负责全面实施和技术示范的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项目——脱毒马铃薯工厂化生产及丰产栽培技术示范项目在蒲县广泛推广。
“2010年,我校就与蒲县达成了全面技术合作协议,县里领导非常重视,因此,我们对该县的技术服务项目也逐年增多。”山西农大农学院党委书记席丛林说,“蒲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让我们更好的把农业科技推广下去。”
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山西农大积极与晋中、晋城、运城等多市开展校地合作,建立了科技专家大院,对地方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在校企合作方面,山西农大与长子方兴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武乡鑫四海养殖有限公司、山西万牧养殖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设立博士工作站,建立了技术协同创新与成果推广体系。
“大学的主要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大学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而在社会服务的实践过程中又会产生一些课题,从而推动科学研究。”山西农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秦俊说,“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更好的体现了山西农大‘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科技播撒三晋大地’这一办学理念,我们也将成为支撑山西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本报记者 范珍